首页 收藏本站
waijingwang

丝绸之路 全球智库 华夏文化 教育互联 总裁视野 物联天下 亚太城市 能源天地
  当前所在:要闻速递
江苏境内有三个古老运河
  2022.09.13 来源:卞眼观天下

我们都熟知的京杭大运河,其源头苏南的杭州到太湖连接长江。从杭州到长江中间有一个运河,早期名字以伍子胥的胥字命名为胥河。他率领吴国兵将西征楚国而得名。另外一条运河,就是从扬州到淮安的人工运河叫邗沟,也有称邗江的!这个是长江连着淮河的一条运河。这是吴王夫差北伐齐国的一条运兵航道。还有一条隋唐大运河,史称为永济渠。这个从江苏泗洪,通往东京汴梁的汴渠。一直通到河南开封,然后通到西北政治中心洛阳。而这个沿着淮河下游与长江相连的汴渠,也是隋唐运河永济渠的主干道。因此说来,在江苏境内的三条古运河历史悠久,给中华历代城市化的造城运动,带来了沿岸的繁荣。

胥河简介

胥河下游南湖

胥河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,开凿于公元前506年(春秋时期)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,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,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,并且至今仍在发挥航运作用。



伍子胥码头

胥河,古代又名胥溪、胥溪河,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,上游连接长江在安徽芜湖的支流水阳江,下游接太湖水系荆溪。胥河全长约31公里,河宽在20-160米之间,河两岸盛产稻米,茶叶,知名品牌有胥河茶舫茶叶连锁。在常州市胥河是设有落蓬湾水站。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(春秋时期)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。


胥河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,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,北欧的瑞典在公元1832年开挖的名叫果达河的人工河,是欧洲最早的运河,它比我国的胥河要晚2300多年。据清光绪《高淳县志》记载:“胥河,吴王阖闾伐楚,伍员开之,以通松道。”胥河从苏州通到太湖,经宜兴、溧阳、高淳,穿固城湖,在芜湖注入长江,全长100多公里。春秋时期,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,命伍子胥开挖运河,东通太湖,西入长江,胥河由此开凿。运河开通,便利航运的同时,也为下游地区带来水患。明初,建石闸启闭,胥河流通固城湖和石臼湖,连通秦淮河沟通太湖、南京之间的水道运输。永乐初年废掉运道,再筑东坝。嘉靖三十五年筑下坝,从此高淳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。1958年,拆除东坝引水东下,疏浚胥河,建封口坝和茅东闸,古老的运河重新恢复生机。

今天的胥河,经高淳东坝、下坝、定埠,至溧阳朱家桥桠溪河口东接荆溪南河段,连通在宜兴流入太湖的荆溪,是高淳、溧阳间引水灌溉和通航河道,故又称淳溧运河。连接芜湖长江水运和上海黄浦江水运的芜申运河也在修建之中,可通行1000吨位的船只,2010年建成。



邗沟简



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,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,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。又名渠水、韩江、中渎水、山阳渎、淮扬运河、里运河。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,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。



古代淮河有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,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,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但是春秋晚期以前 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,却是隔绝的。 吴王开凿邗沟之前,我国东南地区和 中原诸州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,南船北上,系由长江入 黄海,由 云梯关溯淮河而上,至淮阴故城,向北可由泗水而达 齐鲁。这既绕了路,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风险。春秋末期, 公元前486年,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,从今 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,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,至 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。这条航道,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,史称邗沟东道。当时因邗沟底高,淮河底低,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, 影响航运,故于沟、河相接处设埝,因地处北辰坊,故名北辰堰,后称之为“末口”。



清《 宝应图经》一书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,其中《历代县境图》有一幅名为“邗沟全图”,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当年邗沟流经的线路:从长江边 广陵之邗口向北,经 高邮县境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,再向北穿越樊梁湖、博支湖、射阳湖、 白马湖,经末口入淮河。古代邗沟的景象在北宋诗人 秦少游的《邗沟》诗中有生动的描述:“霜落邗沟积水清,寒星无数傍船明。菰蒲深处疑无地,忽有人家笑语声。”



我国的 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的开凿工程。一次是 春秋时期,由吴国的 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“邗沟”。邗沟虽在东汉已受重视,但至末年,地方割据,三国时为孙曹兵争之地,运道并不通畅。东晋时,邗沟渠化堰坝开始出现。当时引江水的方法是引 江潮,潮涨时水从 坝上溢流或有单闸,开门引潮,闭门蓄水。第二次是 隋朝大业年间时修建的。隋炀帝“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,自山阳至扬江”。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,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。邗沟南端水源开发最初是疏浚塘陂,引水济运,但常淤塞。当时邗沟运道自 淮阴至 邵伯350里,其中邵伯至 瓜洲90里,都是平水不流动,有堰坝控制,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。邗沟 北流河段,河床坡度较陡,流速较大,夏季水大时,逆水船不易上行,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,位置为古末口,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。这次工程最大,分四段进行。605年修 通济渠,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(今 江苏淮安)。同年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,南起 江都,北至山阳。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,



唐代(公元618年~公元907年),长江中的沙洲扩大,并与北岸相连。唐代开元二十二年(公元734年),在 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,经瓜洲入江。从此,瓜洲运口与 仪征运口并用。北宋时期( 公元960年~公元1127年),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、坝、涵等建筑物,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──复闸。元代(公元1279年~公元1368年)开通 京杭运河,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, 南口在瓜洲和仪征,北口仍在淮安北。



宋代修治加快,重点在解决淮河所带来的风险问题,进入邗沟工程修筑至运输管理的鼎盛时期。经过修建,这段运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个滚水堰,堤上植树,还陆续在堤身开水闸及石 涵洞,引水灌堤东农田。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,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,控制蓄泄,河堤上已有 斗门、水闸79座,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。南宋由于金人多次南侵,这段运河骤然衰落。至元代这段运河虽较残破,但对后期拓展大运河还是有利用价值的。口扼邗沟入淮之口,为江、淮、河、济四大水系的枢纽,不但是交通运输的要冲,且江淮地区发生战争,必争淮安。过去改朝换代,往往以淮安为角逐之所,如东晋刘宋与北魏之争,唐末五代周世宗讨伐南唐,均曾在淮安发生大战。在多次抵制北方群雄争霸,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南侵中,亦以淮安为据点。南宋时期,大将韩世忠偕夫人梁红玉(淮安北辰坊人)驻守楚州,屏淮筑砦,与金人对峙十余载,金兵不敢轻犯。长期以来 ,淮安一直是“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,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”的军事重镇。



邗沟的开凿,最初出于军事需要,东汉时,即利用运河进行漕运,其后,经济中心逐步由东北移向东南,漕运任务日益繁重。北宋初,岁漕六百至八百万石。元末明初,进入鼎盛时期。据史册记载,当时“江南全省,糟米什项居天下强半。”加上南北商货,运输量更大。这些物资,或由末口过闸入淮,或由末口车盘至清江浦入淮,明永乐十三年进一步开拓故沙河后,伏秋高水季节,漕舟商船,由故沙河行驶,枯水时期,仍由末口过闸,或由五坝车盘入淮,直至黄河(即原淮河)改道草湾新河北徙,末口、五坝才完成了转运使命。

长期以来, 淮安一直是“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,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”的军事重镇。但随着历史的变迁,邗沟逐渐成为我国东部 平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。东汉末期,邗沟即用于漕运。其后,经济中心逐步移向东南,邗沟漕运量不断增加。隋唐以后,邗沟是保障朝廷供给的生命线,当时漕运很艰苦,漕船容易失事,损失量很大。官僚们采取重刑,惩罚押送人员和船工。当时规定漕米从江南运至长安,损失十分之一的是死罪,但仍然还要损失半数以上。遇大灾之年,沿途饥民掏 漕河中的剩米吃,可见漕米损失之多,绝非单纯为押运者偷盗。北宋时由于漕粮自 江淮至 汴京每年多至800万石,少亦不下600万石,为当时最重要的运道。明清两代,邗沟的漕运地位更显重要,每到运粮季节,有一万二千艘漕船,十二万漕军“帆樯衔尾,绵亘数省”。此后,邗沟入淮处末口迅速出现一个重要城镇——北辰镇。经过 秦汉、魏晋、 南北朝时期发展,北辰镇迅速繁荣起来,到隋唐时期成为 楚州治所,并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,而成为漕运要津,商业贸易很兴旺,吸引海内处商人, 白居易有诗句盛赞此地为“淮水东南第一州”。



新中国成立后,京杭运河苏中段经过多次整治,古邗沟范围内建成了江都和淮安两个梯级水利工程枢纽,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环节,而且集流域防洪、排涝、灌溉、调水、航运、城乡供水等综合效益于一体,成为促进苏中、苏北 区域经济发展的水上黄金航道。为使人们更好地认知这段历史, 淮安市水利部门近 期在末口处修建了碑亭,以彰显这一永载史册的治水创举。

今里运河上承中运河,北起 淮阴水利枢纽的淮阴船闸,南到扬州市 邗江区六圩入长江,过江在 镇江市谏壁口与 江南运河相接,长 197 公里。为苏中—苏北航运干道,亦为江水北调工程中的主要输水线路。

汴渠



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。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,全长650公里。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,至江苏盱眙入淮河,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(市),顺序为:河南省的荥阳、郑州、中牟、开封市、开封县、杞县、睢县、宁陵、商丘、虞城、夏邑、永城;安徽省的濉溪、宿州、灵壁、泗县;江苏省的泗洪、盱眙。在汉代和南北朝时都是重要运道。王景曾大修过。

通济渠又称汴河,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,连接了黄河与淮河,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,全长650公里,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。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(市),历经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辽、西夏、金、元八个朝代,通航了720年。南宋时期,随着政治中心南移,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,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,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。元、明、清时期,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,将河道直接取直,由北京直通苏杭,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。

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。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,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。



公元前364年,梁惠王欲称霸诸侯,从山西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迁都大梁(今开封市西)。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:公元前360年,魏国曾在黄河圃田(今郑州市中牟县西)间开凿一条大沟,引黄河水入圃田,又从圃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;公元前339年,魏国又从大梁城的北部开凿大沟引圃田水灌溉农田,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。鸿沟的主干,以魏都大梁为中心,从今荥阳县(今郑州市荥阳)以北,和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,经过魏都大梁,折向东南再经过陈都宛丘(今淮阳县),向南注入颍水,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河。另有丹水成为鸿沟的分支,从大梁东流到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注入泗水;睢水从大梁以南自鸿沟分出东流,经过宋都商丘(今商丘市睢阳区),经安徽宿县,江苏睢宁县以北,注入泗水;濊水也在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向东南流,经过蕲(今安徽宿县南)而流入淮水。这样以大梁为中心,就构成了济、汝、淮、泗之间的水运交通网。大梁凭借优越的水利交通条件,初步显露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,成为“诸侯辐辏”的魏国国都。魏国灭亡后,鸿沟不断遭到毁弃,秦汉南北朝之际,这里先后出现过沙水、蔡水、汴水、官渡水、莨荡渠等名称的河流,尽管这些河流并不是一个河床,可走向都是自开封附近或南或东,大体上都是东南走向,流入淮河。



公元605年,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,连接了黄河与淮河,称之为“通济渠”,贯通了洛阳到扬州,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,“枢纽天下、临制四海,舳舻相会、赡给公私。”

公元605年,杨广力排众议,下令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,开凿大运河,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。“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,开通济梁,自西苑引谷、洛水达于河(黄河),自板诸引河通于淮”,长1000多公里。通济渠施工时,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,但因要行龙舟,龙舟舟体巨大,运河必须凿得很深,否则无法通行。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,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。从3月动工,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,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。当然,这种奇迹的创造,付出了血的代价。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,“役丁死者什四五”。官员以车载死丁,“东至城皋,北至河阳,相望于道”。



通济渠开通后,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,带着后妃、王公、百官,乘坐几千艘舳舻,南巡江都。因此,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。

《虞城县志》记载了一段杨广沿通济渠“巡游”的盛况:“偕皇后、嫔妃、贵戚、官僚、僧尼、道士等,分乘龙舟、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。”杨广乘坐的龙舟,实际上是奢侈豪华的水上宫殿,其“龙舟四重,高四十五尺,长二百丈,上重有正殿、内殿、东西朝堂。中二重有二百房,皆饰以金玉,下重有内侍处之”。而皇后乘坐的翔螭舟,除尺寸略小一点外,其装饰和龙舟无异。在龙凤舟前后,另有三重高的花、鸟、虫、鱼彩船九艘,作为流动的“浮景”以供帝妃、王储、公主们游乐。这些龙凤舟和“浮景”船队,组成水上宫殿群体。尾随其后的是各类随行官员的船只数千艘,其后还有补给船只,承载各种供奉之物,以备随时之用。

这十几万人的“流动宫殿”,穿州过县,游山玩水,乐坏了皇帝、嫔妃,忙坏了地方官吏,害苦了黎民百姓。

隋大业十二年(公元616年),杨广决定三游江都。当时,全国已经民不聊生、烽烟四起,一些耿直之臣上书劝谏,结果多人被杀。当杨广所乘龙舟行至梁郡(今商丘)时,官绅带领一些群众拦路上书谏阻,结果同样惨遭处死。就是在那次巡游到达目的地江都后,失道寡助的杨广被“右屯卫将军”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行宫。

608年,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,沟通沁河、淇水、卫河,通航至天津,接着,溯永定河而上,通涿郡。

610年,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,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航。



至此,以京都洛阳为中心,通过通济渠、永济渠两大渠道,沟通了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。

首承大河:宋代的清汴工程



隋朝开通通济渠,由汴河故道改造而成,汴河恢复通航功能,成为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的大动脉。北宋时期,特别重视汴河的治理,正如岑仲勉所说:“明清人之治运,倒不如宋人治汴那么周密。”宋人大力治汴,所起到的作用当然是多样的,除了联通南北,还能起到治理黄河水患的作用,正是这两点汴京开封乃至整个北宋才拥有了繁荣的局面。

汴河自身虽接受若干小水流,大部实靠黄河之分派(《宋史》九三,张洎称:“汴水横亘中国,首承大河”),宋人治汴最要的目标,是为他们的帝都供给线打算,而间接则与黄河有关,所以要研究宋代的河 患,汴河是万万不能忽略的。我们首先应问宋的汴河水路,比唐有无变更?今据《元丰 九域志》卷一及卷五记汴河或汴水所在的地方,除去萧县特称 “古汴渠”不计外,有下列各县(依自西而东的顺序来排列):

试跟通济渠对勘一下,宋的汴河,可说完全没有变化。

东汉王景治汴,曾设斗门,就中如何调节,可惜史文不详载。据《宋史》九三:“宋都大梁,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,属于淮、泗,每岁自春及冬,常于河口均调水势,止深六尺,以通行重载为准。……其浅深有度,置官以司之,都水监总察之,然大河向背不常,故河口岁易;易则度地形、相水势为口以逆之,遇春首辄调数州之民。”看这段纪录,宋人管理汴河,已渐臻纪律化了。

唯是黄河多沙,黄易淤,汴也自然易淤(熙宁六年,“侯叔献乞引汴水淤府界闲田。”又元祐元年,苏辙言,“汴水浑浊,易至填淤”,均可为证),政府的对策,就只有常常疏浚,如下文所列举:

太平兴国三年(九七八年)正月,发军士千人复汴口。(《宋史》九三,以下九条均同)大中祥符二年(一〇〇九年)八月,汴水涨溢,自京至郑州浸道路,诏选使乘传减汴口水势。既而水减,阻滞漕运,复遣浚汴口。

八年(一〇一五年),定令自今汴河淤淀,可三五年一浚。又于中牟、荥泽县各置开减水河。

天圣三年(一〇二五年),汴流浅,特遣使疏河注口。

皇祐四年(一〇五二年)八月,河涸,舟不通,令河渠司自口浚治,岁以为常。

熙宁四年(一〇七一年),创开訾家口,才三月已浅淀,乃复开旧口。

七年(一〇七四年),宋昌言视两口水势,请塞訾家口而留辅渠。

八年(一〇七五年),侯叔献言岁开汴口作生河,侵民田,调夫役。

九年(一〇七六年),诏都水度量疏浚汴河浅深,仍记其地分。

十年(一〇七七年),范子渊请将浚川杷具、舟船等分给逐地分使臣,于闭口之后,检量河道淤淀去处,至春水接续疏导。

检查前项材料,最令人注意而且尤其重要的,就是汴河的淤淀,以汴口为尤甚,因之不能不频频疏浚;加之,黄河溜势,变迁无常,汴口更须随时转换。考明清时代黄、淮并行入海,黄水倒灌,淤塞清口,则淮不得出;宋代汴本分黄,淤填汴口,则黄不能入;一出一入,事势相逆,而其理实同。宋人知道常疏汴口,故漕运得以通行,明清人不注意疏浚清口,故淮、扬屡受水害,比较来看,明清人之治运,倒不如宋人治汴那么周密。



黄入汴的流量,越多则壅塞越易,人们自然会设想到开辟较清的泉源,省去频频挑浚的麻烦,“太祖建隆二年(九六一年)春,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”,似乎就抱着这个目的。按《水经注》五《河水》条,以索水为汜水之东枝,同书二三《汳水》条又称,“亦言汳受旃然水”;但同书七《济水》条则说,索水“出京县西南嵩渚山,与东关水同源分流,即古旃然水也……索水又东北流,须水右入焉”,济和汴的上游本来无别,是索、须二水,六朝时本来会入汴水的,大约那些地方河、汴乱流,故通塞没有一定。

索、须二水无论是否通流入汴,要靠它供给全汴漕运,水力当然不够,因而仁宗初年(一〇三五⸺⸺一〇三九),郭谘有导洛入汴的提议。后到元丰元年(一〇七八年),张从惠以“汴口岁开闭,修堤防,通漕才二百余日”,再请引洛水入汴。神宗遣宋用臣前往视察,回奏以为可行:“请自任村沙谷口至汴口开河五十里,引伊、洛水入汴河,每二十里置束水一,以刍楗为之,以节湍急之势,取水深一丈以通漕运。引古索河为源,注房家、黄家、孟家三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,潴水为塘,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(汴)河。又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五十步,属于黄河,上下置牐启闭,以通黄、汴二河船筏。即洛河旧口置水达,通黄河以泄伊、洛暴涨。古索河等暴涨,即以魏楼、荥泽、孔固三斗门泄之。”朝廷即依照他的计划,以二年四月兴工,六月毕工,呼作“清汴”,把原来的汴口封闭。但据后来责问,则自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,并非完全闭塞。“潴水为塘”的方法,当时人呼作“水匮”(《宋史》九四有“知郑州岑象求近奏称,自宋用臣兴置水匮以来”的话),水匮就是“水塘”,这两个名称,广州语尚通行着。《明史》加“木”旁作“柜”(粤省用木制小型的也写作“柜”),从广义来说,即现时的“水库”。

元祐四年(一〇八九年)的冬天,梁焘奏:“洛水本清而今汴常黄流,是洛不足以行汴,而所以能行者,附大河之余波也。……为今之计,宜复为汴口,仍引大河一支,启闭以时……牵大河水势以解河北决溢之灾。……臣闻开汴之时,大河旷岁不决,盖汴口析其三分之水,河流常行七分也。自导洛而后,频年屡决,虽洛口窃取其水,幸不过一分上下,是河流常九分也。”至元祐五年十月,诏仍导河水入汴,汴口可以泄黄河水势,是千真万真的事,但以“频年屡决”,归咎于导洛,却有一点疑问。伊、洛原是汇入黄河的支流,把它完全引到汴渠去,未尝不可减轻黄河一些负担,或者旧黄河分入汴口的流量较多,也未可定。绍圣四年,“杨琰乞依元丰(二年)例,减放洛水入京西界大白龙坑及三十六陂,充水匮以助汴河行运”,就是应用宋用臣的办法。可惜宋、明、清的人只晓得用来接济运输,几乎没有利用过来分黄减洪,不知变通,也是河患滋长的原因之一。

尤其重要的,前人总抱着一种恐惧的心理,以为分水就可招致黄河的大量灌入,为害于别的地方。然而汴渠自后周疏导起,至北宋之末止,经过了一百六十余年,甚而上推至王景治河之后,黄河并没有大量灌入,为害于两淮,可见调节得宜,这是无须恐惧的。



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,洛水“东北注河,入成皋之西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,洛水“东北至巩入河”,其余《水经注》五及一三也说洛水在巩县入河,《小谷口荟蕞》以为“洛水旧自巩县入河,今则过成皋,东至满家沟入河”。按《水道提纲》六,洛水“又东北流经巩县西北,而东北,至汜水县之西北入河……此新洛口也”。这个新洛口是不是因宋人引洛入汴而有所改变,我们尚得不到甚么凭证。

入了五代,河决开始越来越密,而且多数在上游及滑、澶(今清丰)二州。唐末经过潘镇割据,汴渠失去它的运输供给作用,日久失修,后周为扩大政治势力,曾屡次治汴,南接陈、颍,东南至泗上,东北出五丈河,在水利史里面有其辉煌的成绩。转入宋代,河患并没有减少,可是出事的地点,上游很少,多数在滑、澶以东,如果加以分析,似不能不承认,汴渠通流,减少上游的危险。综上所述,在江苏境内最先开凿的三条运河,也是中国东部地区繁荣发展的有力保证。

 

免责声明:文章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。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
要闻速递
克拉地峡运河新动向
站内快讯
缴够年限就“坐等退休”?断缴清
海地两所监狱遇袭造成至少12
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近期涉军
王毅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
主题公园为游客“欢乐值”加分
我国明确“农民主导”实施村庄规划
风雪中传来的百年回响——探寻
节后“降息” 金融发力稳开局
国务院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
高质量审议办理代表议案建议
中东部将遭遇剧烈降温 明起雨
国台办:根本不存在所谓“禁止、
广告位已过期!

京ICP备09036834号-11  67193698@163.com

Copyright @ 2005 www.worldiot.org.cn.All rihgt reserved.版权所有:外径导报网站